再造翻译文明助力中华文明伟大复兴(一)
上传时间:2018-06-28 点击次数:次
在中国古代,翻译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有反舌、舌人、象胥等之说。翻译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刘向《说苑善说》中记载的将《越人歌》翻成译《楚辞》,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在我国历史生生不息的长河中,翻译史可简约概括为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佛经翻译时代
中国首次翻译发展高潮阶段是在公元25年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时代,佛经翻译传入中国是从东汉桓帝年间安世高开始的,之后在中国出现了不同时间段的很有影响力的翻译代表人物,如支谦、鸠摩罗什、玄奘、实叉难佗等。这些高僧大德翻译家门确立了佛教文化的翻译基础对后世的传播与发展影响深远。
第二阶段:自然科学翻译启蒙时代
中国翻译史上第二次高峰期是出现在明末清初对西方自然科学着作的翻译。其中主要以徐光启、李之藻等为代表人物。徐、李二人在翻译西方科技类着作上影响很大。一些外国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在翻译引进西学以及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国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阶段:西学翻译时代
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三高峰阶段是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特别是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在甲午战争之后,一部分满汉统治者和染有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联合起来抵御外海,自强。在此期间翻译受到很大重视,尤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主变法要代表。其中严复提出的翻译理论:信、达、雅,影响至今。
第四阶段:白话文翻译开启时代
接至而来的第四高峰阶段是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翻译活动。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五四运动开始了用白话文翻译的时代,其范围急剧扩大,有科技着作扩展到哲学、社会科学着作的翻译,由小说扩展到诗歌、剧本、文艺理论的翻译,翻译作品开始为普通人接受。
第五阶段:传统翻译走向市场翻译
便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翻译活动。在此期间,翻译理论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得到完善。建国初期翻译人才匮乏,新中国的建设处处需要外语人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完善与提升,各个高院都开设了外语系或高级翻译、语言研究等相关科目。培养出了一批批年轻外语人才。WTO后,翻译活动走向了市场化,需求量急剧上升,翻译公司也犹如雨后春笋般开遍了大江南北的主要城市,多数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西安、武汉等大城市。国家及地方有关部门成立了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翻译协会予以行业上的指导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