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翻译文明助力中华文明伟大复兴(二
上传时间:2018-06-28 点击次数:次
西方翻译史上有文字可考的早笔译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二百五十年罗马人里维乌斯.安德罗尼(LiviusAndronicus)用拉丁文翻译的荷马史诗《奥德赛》,距今有二千二百多年。西方翻译史的发展也可以简单概括为六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出现在约公元3世纪,主要以翻译圣经为主。第二个阶段,出现在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同样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中以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的《圣经》译为拉丁语。
第三个阶段,出现在11世纪至 12 世纪之间。由于基督教与穆斯林对彼此的文化深感兴趣,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希腊语译成古叙利亚语,西班牙的托莱多因翻译活动的繁荣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这一翻译高潮持续了近一百年。
第四个阶段,是由14-16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思想、文学和艺术的革新运动引起的。翻译活动的高潮,又推动了思想、文学和艺术等众多领域的发展。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将《圣经》译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德语,1611年英王詹姆士一世钦定的这一《圣经》译本,对现代翻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个阶段,是17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上半叶。这个时代主要是文学作品的翻译,古典文学作品,近代和当代的文学作品。
第六个高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在这段较长的和平时期内,西方的经济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翻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与先进的技术条件。翻译不再只限于宗教和文学领域,而是迅速地深入到科技、教育、艺术、商业、旅游等社会生活得各个方面。
中西翻译发展史都是曲折而美丽的,当然两者也会存在很多异同。中国传统译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具有较大的模糊性,相比之下西方译论则有较大的明晰性。但是,两者又存在着较大的相似性,例如两者具有相同的发展方式。即都是从对于问题的议论到个人的见解,发展到有意识的点评进而再上升到系统性的论述。
翻译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实践活动,可以说不论是中国或是西方,翻译的历史都相当悠久。相比之下西方翻译史先于东方二百多年。在历史长河中,二百多年算不了什么,但却说明西方比东方更早地得益于翻译文化的萌芽与兴起。正如西方翻译史学家凯利(Louis Kelly)所说:“古罗马时期以来西方文化的发展,首先应当归功于翻译。因为,没有翻译就没有古希腊文化在罗马的发扬光大,进而也就没有后世欧洲各独立名族文化的充实与发展”。